用户名:  密码:   

网络

本站 

   
  首页>>科研培训>>研究成果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文本价值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陈霱   发布人: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3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文本价值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新课程的教材所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家及专家精心雕琢的优美篇章,其文本价值是多元、多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文本,把文本的各种价值都读出来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语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还要学习它的形式——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即注重文本结构的分析,这是语文学科本义性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似乎都在走着一条厚此薄彼的 “重内容轻形式”之路,导致对文本价值理解的偏离。因此,笔者着重从注重文本结构分析的角度入手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文本价值。
  本文立足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文本结构的研究与实践:1、培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意识;2、培养研究体式,读写结合的观念;3、注重问题设计引领,培养思辨探究的能力。

关键字: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注重文本结构  研究与实践

  一篇课文往往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新课程的教材所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家及专家精心雕琢的优美篇章,其文本价值是多元、多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文本,把文本的各种价值都读出来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日常阅读,用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话来说,日常阅读是“文章阅读”,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而“语文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不断研读文本和思辨的过程中,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并培养人文精神。语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不同文本中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就是不仅要学习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还要学习它的形式——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即注重文本结构的分析,这是语文学科本义性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
   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似乎都在走着一条厚此薄彼的 “重内容轻形式”之路。通常情况下,说到文本解读,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的就是解读文本要表达的内容,而绝少有人会联想到解读文本的结构等形式方面的东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以往那种教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做法也早已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对文本的结构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做得稍微好一点的也只是“一笔带过”,并美其名曰“淡化结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从重字词语法的分析转到重文章内容、思想内涵的挖掘,而轻视文本特征的探究,文本表达的推敲,有关文本阅读技能等知识的开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存在的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教师以局部的研读,代替对文本整体的解读,势必造成对文本的肢解,并造成局部的深入剖析出现偏差,导致对文本价值理解的偏离。因此,笔者着重从注重文本结构分析的角度入手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文本价值。
   我们知道,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具体来说,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依托结构来体现。所以,文本的结构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网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还是文本的精华和作者的匠心所在。通过分析文本结构,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作者优质的思维运行,对于提高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来说也有启示和意义。而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文本结构分析,应该确立这样一些观念:
  1、系统的观念
  即要确立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文中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段落都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并在整体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文章任何部分均是前后关联,而不是割立的。
  2、级次的观念
  “级次”是指文本中各个部分所处的逻辑层次,它不是同一平面上的并列,而是处于立体意识中的不同层面之上的。教师对整个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时,要关注不同的逻辑级次,如上位、下位的逻辑等。有了级次的观念,就能引导学生从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层意识去思考,从而梳理出文章清晰的思路。
  3、体式的观念
  “体式”是指文章反映客体所采取的各种表达手段以及由此而组成的模式。体式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说,完全受交际意图的支配,是与言语现象共始终的永恒性概念,只要有言语,就有言语体式。目前使用的教材以主题组材,难以对表达方式和文体两者作严格的区分,所以从淡化文体,强调按功能标准划分各种言语体式的结构特点来说,还是需要提体式为好。
  这些观念的确立,能使教师在分析文章或者文段时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内容特点,大致地说,就是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大家借鉴、模仿……一句话,就是“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因此,结构的分析、章法的审美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任务之一。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以下这些操作策略:
  首先,培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意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在进行文章创作时,作家是先有情感思想,然后才会用文辞形式表现出来。而读者在欣赏文章的时候却是先阅读文辞形式,再有作者情感的体会领悟。阅读教学就如同教师带领学生溯流探源,缘木寻根。即使作者的内心幽深隐微,但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分析,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使它显现出来。所以,阅读教学要注重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更深入地讨论来把握文本,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培养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意识。
  以《背影》这篇叙事性散文为例,这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本文作者追忆八年前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时,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的事。
  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文时,常常把分析的重点固守在父亲的“背影”这个意象之中,通过学生孤立地找出文中有关“背影”描写的语句品析来体会其无穷的内涵,沉浸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阅读体验之中。然而,《背影》这篇文章不是作者的即兴之作,是事隔八年后的回忆之作,如果教师仅从“背影”这一意象入手,那学生只能通过父爱子的这个情感线索单向理解,最终只能体会父爱子的情怀,而这显然不符合作者写作《背影》的真实意图。当我们真正地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沿着本文的情感线索来理解作家那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时,就会发现《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深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线索,即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
《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绝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向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中,不仅父亲对我的“爱”是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每次“泪水”意象的出现,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由此可见,“泪水”总是指向“背影”,而“背影”也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着。“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进一步说,作家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情义深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家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中审视父亲“背影”的结果。“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构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二者的融合,构建了这篇散文的整体艺术体系。这一点从《背影》一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醒悟”式的话语中也可得到确证,如“我最不能忘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等等。
  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时要从文本的结构入手,溯流探源,缘木寻根,通过作者父亲的背影和作者四次流泪的细节找到文章的源头,把握文本,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文章不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其次,培养研究体式,读写结合的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发展。阅读教学重视理解字词句,理解段意文意揭示中心,这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但教学进程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教材言语体式的特点,从读的理解转向写的感悟,使学生理解、领会作者为了表达文章主旨,选择了什么材料,分几层来叙述,是按什么思路组织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详说什么,略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从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表象这样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转向了从思想出发,感悟作者怎样选材、组织、布局、遣词造句再造表象这样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养成研究体式,读写结合的观念。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能帮助学生完成“读中学写,读中悟写,读中孕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从读写结合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充分运用教材,分析言语体式的结构特点,通过结构剖析,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让学生更多思考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对表达方式进行选择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其中的方法,学习构思,形成较合理的整体结构,并能根据在结构中的不同功能选择表达方式而尝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当然,教师也可在学生已领悟文本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基础上,从全文出发,提供几种开头、结尾、思路与作者开头、结尾、思路比较,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头、结尾、思路与作者比较,或让学生另加题目与作者题目比较,分出优劣,从中学到作者谋篇布局之神韵。
  仍以《背影》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深入讨论从而正确把握文本,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布置了一个话题作文,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笔者先辅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父母平时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一些细节之后,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借鉴、模仿《背影》的体式特点,学习构思,形成较合理的整体结构后再进行写作。结果80%以上的学生能以课文为范文,选择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线索:有的学生抓住父亲粗糙的手、脚;有的抓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或是失去丰华的脸……这些文章都集中表现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自己是如何逐步发现、理解并感恩的过程,情真意切,出现了不少好范文。
  最后,注重问题设计引领,培养思辨探究的能力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其中的“思”、“辨”就是思辨一词的本意。要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以问题引领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辨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问题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思辨的重要抓手,又是教材处理和安排施教程序的切口和依据。一般说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引导学生从文本整体入手考虑,力求做到既有思辨的价值,又能对文本准确解读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的问题设计才能起到引导学生思辨的作用。
  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短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历来是各种教材的必选课目,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女儿,表现了一位母亲伟大的母爱。作者史铁生通过回忆,既表现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文章最后“作者为何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开得烂漫的菊花”这一节,由于不少教师在解读时大都注重从文章内容、思想内涵的挖掘上入手提出问题,于是学生的回答也大多到因为母亲多次要我去看菊花,作者现在去看了,体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这个结论后就戛然而止了。当笔者引导学生从整体结构入手来深入思辨探究这一节作用时,学生的视野变开阔了,思维的火花也被激发了,经过寻找依据讨论作用环节概括出了这一节的作用:首先是照应了时令特点,当时正值菊花盛开的秋季,母亲去世的时间恰恰也在秋季,的确是完成了母亲未完的心愿,也照应了文题;其次,写花就是写人,人也可以像菊花那样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活得多姿多彩,泼泼洒洒;更重要的是,联系上文母亲多次提出要带“我”看菊花,其实是希望菊花这种能战胜恶劣环境,在寒风中开得烂漫的花所代表的蓬勃的生命力能激起“我”生存的欲望,让我能“好好儿活”。而作者也的确重新认识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他已真正懂得了“好好儿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要活出自己的尊严,这已是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母亲的“好好儿活”已化作了作者的血液,让作者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这一点也恰恰成为作者人生之路的转折点,从而成就了作者辉煌的一生。不少学生还在作者许多其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依据,如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中作者反复提及母亲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和自己对她的怀念。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只有把握好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把握文章;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构思的精妙,领悟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文本结构,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细赏去邂逅经典和精彩的谋篇布局。在课堂教学不断注重文本结构的实践中,学生就会慢慢积累起敏感的感知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体验,并潜移默化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由外而内、层级深入,全方位、立体的解读文本,方是有意义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罗伯特·R马杰《有效教学的设计》,《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4、王曙《语文阅读教学新视野》


 本站热点
 网上调查

新版市北初北校网站

很好很漂亮
马马虎虎很一般
很差很难看

 常用站点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管理平台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