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络

本站 

   
  首页>>科研培训>>研究成果

如何在语文复习课中实现学科育德

 作者:卢志晨   发布人: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
 
何处春江无月明——不同课型的育德方法
如何在复习课中实现学科育德
背景:
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原国家教委在198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各项活动中”。
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根据学科德育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学应“通过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高尚形象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学语文课型教学指导意见中,课型一般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主要划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复习分为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指导学生将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第二阶段性重点是指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点、线、面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阶段重点放在对学生知识的查缺补漏和综合型、专题型的强化训练上。复习课讲求实效,以中考为导向,为达成学科德育目标,需灵活应用教材,旨在让学生于复习课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三学生处备考状态,学习内容多为巩固复习,易忽视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的过程,而培养一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的中学生是我国教育的立足根本,所以学科德育不容忽视。语文教师应巧用教材,善于引导,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查缺补漏和综合型、专题型的强化训练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素养目标。
课例:
《血染的丰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和多种描写方法,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感受英雄人物的高尚形象,树立崇高理想。
2、通过课文的学习,巩固记叙文知识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结构,阅读、圈画文中多种描写的语句,分析其对课文中心的表达作用。
2、难点: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的记叙文复习基本告一段落,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掌握程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默写生字词,并运用下列部分词语复述文章的内容
耸峙、浩淼、富庶、扼守、踏勘、铩羽而归、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响遏行云、严阵以待、气焰嚣张、掇抱、厮杀、惊骇、须发怒张、麾下、忠魂昭昭
(1)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则默写在校默本上。(本文有不少常用的字词,成语,而且有些词语很容易写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作为初三的学生更要把这项工作进行得扎实)
(2)对学生默写的词语进行适当的讲评,并要求学生选用部分词语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之所以设置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初三学生的预习作业有效进行,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字词的识记上)
2、理清结构,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第一段(1-3节):交待竹山门地理位置和曾发生的历史事件。
第二段(4-15节):具体叙述以葛云飞指挥的第二次定海战役的经过。
第三段(16-17节)颂葛云飞及将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永存。
(尽管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但是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方法,尤其是像这篇文章,总分总结构明确清晰,这样的分段也为接下去着重讲解文章的第二部分做好铺垫。。)
学生情况预设:第二段的分法可能会有分歧,有些学生会分到16节,认为最后17节是对全文的总结,课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从16节开始,作者已经在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从“这是……的一次战役”这样的句式可以看出。
3、从这个分段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是按照倒叙的顺序进行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集中,叙述有波澜。
三、 再读课文,把握中心
1、课文主要描写了定海战役,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葛云飞等将士“血染”竹山门的?
明确:可指导学生先明确作者从四方面来写这场战争:(用四字词进行概括)并板书:
第一层(4-5节):(葛云飞)戴孝别母,飞赴前线;
第二层(6-7节):(将士们)同仇敌忾,阵前誓师;
第三层(8-10节):(葛云飞与士兵)同甘共苦,英勇歼敌;(或冒雨守城,痛击偷袭)
第四层(11-15节):(葛云飞率领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
说明:在梳理了全文的思路结构后,着重针对第二段进行分析,在分析时,老师先进行示例:“(葛云飞)戴孝别母,飞赴前线”,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简洁的语言对其他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的仿写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生首先搞清示例词语的特点:人物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情,然后指导学生可以对文中关键词语提取,组合进行概括。 其实这样的形式中考也经常会涉及到,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对学生答题思路、方法、规范进行指导,可以把新课和复习课巧妙结合,一举两得。
2、在这四个部分中,作者着重对哪一部分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四层11-15节葛云飞率领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写得最为详细,因为这是战斗最为激烈的一天,也是葛云飞壮烈牺牲的一天。这样安排详略,能突出重点,集中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说明:所谓层层剥笋,从全文,到第二段,再到第四层,把范围重点逐步缩小集中,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重点。
3、着重分析第四层,重点理解第11-15节,作者是如何表现葛云飞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的?
(1)对葛云飞的语言、动作、肖像描写
说明:这一环节,学生应该能够较快找到相应的描写,关键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更要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因为这也是记叙文经常出现的题型和重要考点,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一定不能泛泛而谈,而是根据文章内容,关键字词的把握深入理解,这样以后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不是停留在表面似是而非的回答导致不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2)侧面描写:通过敌人的反应描写
说明: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不会想到从敌人的角度进行理解,那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英军小头目的语句,学生可能受到启发,找到另外的描写,然后能领悟到这是从敌人的表现侧面烘托主人公品质的方法。
(3)从听觉、视觉多角度的场面描写
说明:在分析这一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作者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写三拳的相关写作手法,达到以新代旧的效果。
4、怎样感悟课文结尾“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的作者情感。(即题目的含义)
明确:竹山门上埋葬了5千多名将士为国捐躯的英魂,是我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国侵略的历史丰碑和精神丰碑,表达了作者对英烈们无比颂扬、自豪之情。同时,“血染的丰碑”告诫后人,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情况预设:对这句话的浅层含义,学生应该可以理解,但深层含义学生未必能够概括分析的出。
说明:这个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但是又是中考经常出现的考题类型,从学生之前做过的相关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不能完整而正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尤其对句子或题目的深层含义不能真正理解,当然这也是能拉开学生能力差距的题目。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抓住句子或题目中的关键词,“血染”“丰碑”先进行字面上的理解,解释,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组织语句进行概括。而深层含义则指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目的、意图进行分析,同样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语,从“丰碑”象征着英烈们的精神把握作者对他们的崇敬,颂扬之情,从“血染”理解作者要我们记住这段血腥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这样就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文章中心句,文章题目的两重含义了。
四、课后总结:
根据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自己概括归纳本文所涉及到的记叙文的考点或知识点。
明确:记叙顺序的辨析及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仿写;材料的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人物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题目的双重含义等。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行明确记叙文常见考点、题型,做到对记叙文的知识点加强记忆,巩固之前的复习,活学活用,学会迁移。
五、作业布置
1、生字词积累
2、用相同的方法分析4—10节,做好旁批
3、用80-100字缩写定海战役第六天的战斗

板书:
血染的丰碑

戴孝别母,飞赴前线     身先士卒    历史丰碑和精神丰碑
同仇敌忾,阵前誓师     英勇顽强    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
同甘共苦,冒雨守城     勇猛杀敌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殊死搏斗,壮烈牺牲     尽忠报国

         
反思:
《血染的丰碑》是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通过几许葛云飞哉第二次定海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定海军民抗击英军侵略的悲壮的历史画卷。根据教材要求,主要从了解历史,学习通过人物行动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角度来进行授课。但是时值初三,教学必然要为中考服务,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既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又能把新授课和复习有效结合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这是我在进行初三教学时考虑的一个问题。于是,我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方面巧妙地实现了学科育德。 
1、大胆取舍,为我所用
这篇文章如果按照一般的记叙文教法,学生可能也只是多学了一篇文章而已。在实际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记叙文,几乎包含了记叙文绝大部分的知识点,再加上我们的记叙文复习正好告了一个段落,我想,如果能让课文为我所用,用课文进行复习的巩固,在上新课的同时能够巩固记叙文的知识点,考点,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于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和多种描写方法,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巩固记叙文知识点作为教学目标,摈弃了一味区分报告文学和一般记叙文特点的常规教法,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这样的摈弃虽然“功利”,但是事半功倍,不失为明智之举。
2启发引导,培养能力
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还是在基本技能上与好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何让他们在初三的复习中,摆脱一味机械做题、对答案、订正的循环往复,真正学有所得,有效、高效地达到复习的目的,教师的引导启发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阅读一篇文章,理清思路结构,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一传统做法不可鄙弃。而且这一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自行完成,在课堂上只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重点讲解,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在仿写,概括情节这一教学环节上,在学生不能自行概括的时候,教师的示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加上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提取、组合相关文字进行概括,学生掌握这一技巧后,对他今后的答题会有很大的帮助。对文章重点部分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学生不能发现的、找到的语句,教师只要适当点拨提醒,学生就能顺藤摸瓜,迅速掌握,教师再回过头来讲解要领,技巧,学生就容易在以后分析文章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注重生成,将计就计
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的提问出乎我的意料,他问到葛云飞手中拿的那把刻着“昭勇”“成忠”的刀,文章提到两次,有何作用。这一“节外生枝”的问题,说实话,在备课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对于这样的生成,我没有回避,索性将计就计,顺势利用,大大表扬了他的阅读仔细入微,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解释这两个词语,再结合葛云飞的精神品质,让学生明白主人公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不惜牺牲生命,尽忠报国,有家庭从小的教育影响,他的所作所为正体现了刀上所刻之字。这样的处理,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也让我化“险”为“夷”,获益良多。

建议:
1、《血染的丰碑》是初三的新授课,在新授课与复习课相接,为复习课加入情感目标,形成综合型复习课,这是将学科育德体现在复习课课型中的有效策略。在这一策略中,应注意新授课教材的选取必须适配于相应的德育目标。如本课例中,葛云飞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可适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崇高理想教育。
2、对教材的灵活使用,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同课型具备不同课型的特点,复习课的特点在于边复习边训练,本课例的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的查缺补漏和综合型、专题型的强化训练上。在通过分析文本,把握本文主旨的过程中,有所感悟,达成德育目标。
3、注重启发与生成,王阳明认为道德教育最终应是 “知行合一”。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血染的丰碑》作为综合型复习课,其本身便是将学生的“已知”经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生成为新知,形成阅读文本的知识网络,在此同时,将爱国情感,英雄不屈坚毅的精神品质与学生学习的精神与目的结合,更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本站热点
 网上调查

新版市北初北校网站

很好很漂亮
马马虎虎很一般
很差很难看

 常用站点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管理平台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