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络

本站 

   
  首页>>科研培训>>研究成果

如何发掘语文小说文体中的育德策略

 作者:陈霱   发布人: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
 
第三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文本的育德策略
1.如何发掘不同文体文本中的育德策略
背景:
在核心育人目标中提出,要在学科育德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公民人格”(健康身心、守法诚信、自由平等、自强合作)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作品大多通过对生活的挖掘和人生意义的揭示,表现高尚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美,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可靠载体。小说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教学时就应该体现小说的文体特点,重视文本特征的探究,文本表达的推敲,挖掘典型形象去感染学生,从而做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但是,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怎样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精心的人物设置、特意的词句选择来表现的,尚需教师的引领。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课例: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把握小说主题。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梳理小说情节,分析菲力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塑造约瑟夫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莫泊桑吗?你们读过他的小说吗?
(生介绍莫泊桑:19世纪  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梳理小说的情节。
(生交流,师板书) (重要情节不可遗漏) 
          父母生活拮据      每周日必“盛装”散步
          于勒被称祸害      发财后成唯一希望
                      二姐婚后全家出游
                      装优雅请吃牡蛎
          父母发现于勒      假装不识躲开他
2.请同学们来看这些情节,如果让你填一组关联词,你会填什么?为什么?
(生交流,师板书)虽然……但是……  表转折
3.师:这说明小说的情节看似平淡,其实是曲折起伏的。请一位学生用“虽然……但是……”关联词串讲故事情节。
4.师小结:小说阅读的首要步骤就是梳理情节,我们要在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研读文本  分析感悟
1.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从大家刚才梳理的情节来看,文中主要叙述和描写的是不是我的叔叔于勒呢?
2.对于勒的直接描写并不多。那么,作者大量笔墨叙述和描写的是谁呢?
(菲力普夫妇)
3.我们先来重点研读菲力普夫妇发现于勒这个情节,分析菲力普夫妇的表现。
(要求:采用圈划、旁批的方法,分析菲利普夫妇的表现。)
追问:他们的表现完全一样吗?
(菲力普:软弱、无主见  克拉莉斯:态度强硬、更冷酷、拿主意)
4.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没有钱的于勒时,他们都很惊慌,甚至想要躲开于勒。这是为什么呢?你从哪些情节中可以找到依据?(原因有几个?你能找到几个原因?)
预设:
生1害怕于勒赖上他们,花他们的钱。依据是:生活拮据。
作者是怎样来写拮据生活的?(先概述后具体)
为何要如此详尽地介绍拮据生活呢?(出于生活所迫,万般无奈)
为何特别交待“我的母亲对我们过的这种拮据生活感到难以忍受”?(于勒以前花光了他们原先应继承的钱,决定了她对待于勒态度的必然性)
生2怕丢脸→爱面子,装有钱人。
依据是:①周末盛装散步
②装高雅请吃牡蛎
③不能让女婿发现——作者为何设置这个人物?(二姐夫是因为于勒的钱才同意结婚的,不仅突出了菲力普夫妇的悲剧,更表明当时社会的现状都是如此,菲力普夫妇具有普遍性)
④询问船长时,也像有教养的人那样先问一些有知识的问题
⑤婚后出游快乐又得意(去风俗习惯相当不好的泽西岛旅游都日夜思念、唯一的期待、念念不忘的梦想)
5.是呀,正因为菲力普夫妇害怕没有钱的于勒会赖上他们,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所以他们不敢也不愿相认,要迫不及待地躲开于勒。那么,他们原先对待有钱的于勒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再读前面于勒有钱时的情节,分析菲利普夫妇的表现。
预设:菲力普夫妇每周日盛装散步到码头盼望于勒回来(散步的队型,母亲在中间);上千种计划花于勒的钱,甚至要买别墅;称呼的变化——福音书……
6.作者对菲力普夫妇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反映了菲力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交流,师板书:爱慕虚荣、势利、冷漠)。
四.再读文本  深入探究
1.我们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了当时社会上像菲力普夫妇这一类人的性格特点:爱慕虚荣、势利、冷漠。那么,这个故事是由谁来叙述的呢?(约瑟夫)
2.约瑟夫是个怎样的人?
(要求:采用圈划、旁批的方法,分析约瑟夫的表现。)
预设(1)在船上遇见没有钱的于勒时:①给于勒小费
②对于勒的称呼(师板书: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兄弟、我的亲叔叔)
师:轻声读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
请一生有感情朗读,并讲述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学生评价读得好不好。
(逐层递进,表现了约瑟夫重视亲情,把于勒当作亲人,不因于勒是否有钱而改变,对于勒充满同情心,因为“血浓于水”。)
联系前面的情节,约瑟夫对于勒的称呼始终未变。再看课题,不是“于勒”,而是“我的叔叔于勒”,也饱含真情。
(2)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也叙述了约瑟夫的表现。概括开头结尾的内容→约瑟夫给穷人钱、以后还会给。(师板书)
师小结:开头讲了约瑟夫给穷人钱,然后引出下文讲述的故事交待了给钱的原因。结尾讲了约瑟夫以后还会给,再一次表明他不仅只是对自己的亲人富有爱心,而是对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给予充分的同情和关爱。由此可见,约瑟夫是个怎样的人?
(生交流,师板书:善良、富有同情心)
3.小说塑造约瑟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小说不同于记叙文,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自身的理想追求。作者通过塑造约瑟夫这个人物:
(1)呼吁对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不能势利,应当富有同情心。
(2)与菲力普夫妇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4.追问:那么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作者是为了通过对菲力普夫妇这种行为的叙述与描写来批评当时社会上像菲力普夫妇一样的那些人呢?还是为了通过约瑟夫来褒扬那些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呢?
5.师小结:小说的主题一定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反映的。作者叙述这样一个故事,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主人公菲力普夫妇,他要表达的小说主题是什么呢?
(是批判吗?文中有没有表明作者对菲力普夫妇感情倾向的词?→可怜)
6.师总结小说主题:表达对爱慕虚荣、势利、冷漠的社会风气的反感与不满。
7.作者用大量笔墨刻画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表达对爱慕虚荣、势利、冷漠的社会风气的反感与不满,又以约瑟夫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展现约瑟夫虽然也是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但是他善良,同情、关爱自己的亲叔叔—于勒,甚至长大后也继续关爱那些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帮助。作者要通过这样的构思表达他怎样的写作目的呢?
师小结:作者就是要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被贫穷压垮,不能失去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五.方法指导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小说的主题,也初步了解了阅读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谁能来归纳一下? 
2.请生交流。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自选一个角度、一个细部发表看法,完成120字左右的小评论。
(2)推荐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骑马》。

反思: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短篇小说选读”中所录选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莫泊桑的杰作。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他的短篇小说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体现了作品的主题。而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我”——少年约瑟夫的视角来展现的,包含了约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寄托的希望。
在课前询问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对这个单元的小说有浓厚的兴趣,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也不感觉有难度。但是,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对爱慕虚荣、势利、冷漠的社会风气的反感与不满,倡导人们不要失去真诚的爱心和同情——是怎样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精心的人物设置、特意的词句选择来表现的,是他们所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根据小说的特点与学生的起点情况,通过三个环节设置巧妙地实现了学科育德。 
第一步梳理情节体会构思巧妙。梳理小说的情节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前能做到的起点,可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情节,其构思的巧妙之处就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于是,我让学生思考在左右两排板书中能填一组什么关联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们通过思考与交流,一致认为应该填“虽然……但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转折”,这使他们直观地认识到小说的情节看似平淡,其实是曲折起伏的。这时我再请一位学生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串讲故事情节,加深学生的体会。这环节使学生意识到小说阅读的首要步骤梳理情节,是因为能让自己深入看清作者笔下故事情节的曲折。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一篇小说,哪怕是短篇,也会有几个人物,其中必然有主有次。主次如何安排其实是取决于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于是,我设计“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从大家刚才梳理的情节来看,文中主要叙述和描写的是不是我的叔叔于勒呢?”和“作者大量笔墨叙述和描写的是谁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作品中着墨最多的是菲力普夫妇。然后让学生始终结合具体情节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如:紧紧围绕“菲力普夫妇发现于勒”这个情节来分析菲力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从而概括出“菲力普是软弱、无主见的;克拉莉斯是态度强硬、很冷酷” 的结论。这时我通过追问“为何菲力普夫妇发现没有钱的于勒要迫不及待地躲开他,你能从哪些情节中找到依据?”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原先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的情节,如“作者详尽介绍菲力普夫妇的拮据生活、菲力普一家周末盛装散步以及菲力普装高雅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等,而这都源于他们一直装有钱人,所以怕丢脸,爱面子,其实他们的生活很拮据,躲开于勒也是出于生活所迫,万般无奈。这就为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埋下了伏笔。又如:通过让学生再读前面于勒有钱时的情节同样来分析菲力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引领学生关注到“菲力普夫妇每周日盛装散步到码头盼望于勒回来(散步的队型,母亲在中间)、上千种计划花于勒的钱,甚至要买别墅、称呼的变化——福音书……”等细节。这时再对比“菲力普夫妇躲开没有钱的于勒”的情节,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菲力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是爱慕虚荣、势利、冷漠。
第三步关注文本细微之处把握主旨和写作意图。“莫泊桑是一个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他在对现实批判的同时,总是饱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善良的肯定。”那么,小说的主旨是否是大多数教材分析上所提及的“作者就是要通过菲力普夫妇对待其亲弟弟的态度——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来揭示和批判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病”呢?我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细微之处”来正确把握。首先请学生思考“小说中二姐夫这个人物笔墨不多,可否删去?”学生们通过研读明白了二姐夫也是因为于勒的钱才同意和二姐结婚的,所以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人物恰恰表明当时社会的现状都是如此,菲力普夫妇的行为具有普遍性,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菲力普夫妇的悲剧。这时我再请学生寻找文中表明作者对菲力普夫妇感情倾向的词——“可怜”,理解作者其实也是很同情当时生活拮据的人们,所以本文作者表达的主旨应是“对当时爱慕虚荣、势利、冷漠的社会风气的反感与不满”。其次,我通过“这个故事是由谁来叙述的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关注本文另一个作者精心设置的人物——“我”约瑟夫,让学生圈划、分析约瑟夫的表现以及关注约瑟夫对于勒的称呼这个特定的语句“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兄弟、我的亲叔叔”等步骤,使学生感悟到约瑟夫重视亲情,把于勒当作亲人,不因于勒是否有钱而改变,对于勒充满同情心的做法与他的父母截然不同。再联系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也叙述了约瑟夫的表现“给穷人钱、以后还会给”表明他不仅只是对自己的亲人富有爱心,而是对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给予充分的同情和关爱,由此可见,约瑟夫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最后,通过理解作者为何借助 “我”——约瑟夫作为故事情节的叙述者的角度使学生明白作者就是借“我”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成年“我”的“反常举动”是对父母所作所为的反抗,是对苦难者发自内心的一种同情,是冷漠世界的一抹人性之光;还暗示了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人所具有的怜悯之心、恻隐之心,是人类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的救赎之源。学生通过这三个环节与小说形成了共鸣,正确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引起他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感悟,从而实现学科育德。

建议:
1.梳理情节体会构思巧妙。情节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所以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点拨学生感受构思的巧妙之处。
2.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在小说中,情节与人物形象是相辅相成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因此,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3.关注文本细微之处把握主旨和写作意图。对小说中一些细微之处,如细微描写处、看似矛盾处或特殊的语言形式细细品味,细细琢磨,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主旨和写作意图。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看似可有可无却有其独特作用的细微之处细心体会,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感同身受,深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本站热点
 网上调查

新版市北初北校网站

很好很漂亮
马马虎虎很一般
很差很难看

 常用站点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管理平台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