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博物馆资源的引入与利用 |
作者:李小燕 发布人: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
|
[摘要]历史教学中博物馆资源能够提供大量实物史料和直观感受,但教师对博物馆利用不足,方式单一,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类主要博物馆、纪念馆的调查、分类,并通过调查、授课等方式结合教材、课堂教学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已达成寻找适合在博物馆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并通过对各类博物馆的分类建档,使各类博物馆展品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博物馆,引入利用
一、研究背景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并且课程资源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对于历史学科,博物馆资源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根据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博物馆集学术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是一种能够使学习者集中获得大量实物史料资源、直观感受,以及发展兴趣的校外课程资源。那么学生与老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程度如何呢?
通过调查问卷(附录一)发现,在回收的90份调查问卷中94.5%的学生喜欢历史,在诸多原因中因为历史有趣而喜欢的占78.1%,但喜欢上历史课的比例下降为89%,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中认为历史本身很有意思的占70%,而不喜欢的原因最多的是因为课上展示的图片、影视资料、实物资料太少。大多数学生同时认为理想的历史课应该多补充课外知识,多使用实物史料,如照片、图片、影视资料。
据调查,学生参观博物馆的频率一般一年一次,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前往,参观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该课可以参观博物馆(90%),其次是对展品本身感兴趣(63.6%)。参观后,63%的学生反映收获是拓展了视野,47%的人认为对历史课上讲的历史知识有所帮助。博物馆令学生影响最深刻是展品,但也有39%的学生对博物馆的环境、展示手段感兴趣。
在参观过程中,90%的学生希望参观时有讲解,并有88%的同学听过讲解。6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博物馆组织的活动,希望博物馆能够多组织如考察等实践活动。
89%的学生希望到博物馆上历史课,并且希望通过布置题目,在博物馆中寻找答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最多占36%。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学生对历史本生很感兴趣,但是一旦历史放在课上讲学生的兴趣度就降低了,觉得相对空泛,不生动,甚至乏味,学生希望有丰富直观的影像资料和实物史料。学生对博物馆并不陌生,通常是带着目的区参观,目的来自于对教科书上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且学生希望通过馆内结和实物的讲解以及事先布置考察内容等形式,来参观博物馆。
以上说明学生对博物馆资源有需求,然而现在的中学历史课程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大,方式单一,教师基本不介绍、使用博物馆资源,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关于某个知识点可以自行到博物馆参观,但哪个知识点参观什么展品并不详述,教师也不参与其中,这致使学生前往参观时缺乏针对性,一片茫然,利用效率低下。
通过调查,无论从广度上(利用博物馆的学校数量,被利用的博物馆数量)还是深度(对博物馆资源的针对性教学、挖掘)上,都有所欠缺。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各类主要博物馆、纪念馆的调查、分类,并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寻找适合在博物馆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并通过对各类博物馆的分类建档,使各类博物馆展品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教学中博物馆资源引入与利用的方式
(一)在学校课堂内展示于教学相关博物馆资源
这种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参观博物馆,并拍下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展品照片,或者上各大博物馆、纪念馆的网站,了解其展品,并介绍给学生。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老师为主,易掌控教学进程,达成教学目的。教师需要事先对博物馆展品有一定了解。
为便于同行选择适合的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笔者和学生将上海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的展品与中国历史教材知识点相整合,整理出一张表格,以供使用。(见附表一)
(二)在博物馆内教学
1、视听法
所谓“视”指的是观看展品和相关视频材料,“听”指的是聆听讲解。这是参观博物馆最普遍的方式。视听法主要是老师讲解,用于学生历史知识还不是很丰富,或者博物馆专业性比较强,学生需要指导,同时教师对展品有一定了解的情况。
笔者曾带领所教班级初一(3)中队参观上海博物馆青铜馆,讲授七年级中国历史第4课《商周文化瑰宝》。参观时笔者对重要青铜器作了介绍,帮助学生从器型、作用、花纹、铭文、铸造等几方面了解、拓展青铜器知识。通过讲解学生对青铜器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但是事后抽查知识点时发现,知识掌握牢度不够,有些知识点仍有学生不知道。在参观时还发现,大部分人能听完全程,个别同学主动记录,但讲解过程中有学生表现出倦怠,往往听了几个展品介绍后就失去了兴趣,独自去其它展柜前溜达了。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博物馆用视听法教学时应注意:(1)不求面面俱到,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与教学相关的展品。(2)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有一点知识准备。
2、探究法
针对初一(3)中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笔者在初一(4)中队已经上过本课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堂青铜器历史拓展课。这堂课与初一3中队那堂课的区别是——3班的课是在学生没有新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教师讲解为主,介绍新知识。本堂课以学生学过青铜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去博物馆求证。
利用历史拓展课的时间,初一4中队的学生提出学习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这课后还有什么疑问,得到以下结果。
•青铜器的发明与出现过程是怎样的?盛行、消失的过程。(赵凌斌、陈玲、鲁明、朱友俊、蒋家鑫、陈俊波、吴亚西、许孔耀、张瑶)
•什么人能用爵(是不是达官贵人)?(陆艺)
•铙是用来干什么的?(陆艺)
•商周时青铜器是否被广泛使用?(陆艺)
•铭文字数有没有限制?(刘嘉玲)
•青铜器很重,使用方便吗?(卢达)
•高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yan有 鳞片纹?(鲁明)
•商周时期的科学技术有限,它是怎样造出精美的青铜器的?(葛琰玲、童捷)
•青铜器花纹是纯装饰,还是一种权利的象征。(陆小地)
•青铜器有哪些种类、用途?(朱友俊、徐溥祺、李海祺)
•青铜器上哪些纹样?代表什么意思?(张中祥、陈祎卿、雷斯莹)
•青铜器是礼器还是日常用具?(陈祎卿、张浩)
•青铜器商的花纹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严晚婷)
•青铜器是怎么铸造出来?(范宜宁、谈佳欣)
•大部分青铜器是否为贵族所有?为什么?(顾红)
•怎样提高铸造技术?(张瑶)
•青铜器各部件如何组合?(徐溥祺)
•上博历史最悠久的青铜器是哪件?(谈佳欣)
老师将疑问分类成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纹饰、器型作用、发展过程四大类,组建四支考察小组针对这些问题到上海博物馆进行考察。在博物馆,学生通过查资料,看展板,听志愿讲解员讲解完成调查。
在整个问题调查过程中,学生表现出高昂的积极性,有的拍照,有的记录,并主动提问。事后反馈调查结果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小品、幻灯展示等方式展示调查结果,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问题授课,学生自主体验程度提高,给学生带来探索的愿望和乐趣,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得出更深的结论。
3、题解法
题解法就是由教师编制练习题,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完成作业。这个方式目的性比较强,且容易控制操作和验收。上海市古北中学曾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上过一节《租界》就是用到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查找以下问题:
上海租界当局最早开发的新式道路是___________;20世纪初由于铺设南京路的地砖是_______;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于_________年;________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第一辆_______通车。
4、参与式
学生喜欢亲身体验,参与式的方式创造历史情境,提供历史实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比如美国费城肯特博物馆曾经和学校合作开展过我和100年前的同龄人比童年”的活动,当时博物馆还原了20世纪初费城的服装作坊,让学生在机器前缝口袋,体会以前孩子生活的艰辛。
很多博物馆也提供很多体验式的服务,比如上海博物馆一直以来利用寒暑假开展、双休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用石膏粉制作古钱币、玉器、铜镜、墨拓、扎染、唐三彩修复等,还定期举办正对学生的讲座,介绍基本的考古文博知识,每年寒假举行“我看博物馆征文”。
三、博物馆资源引入与利用的优势
通过研究证明了在初中历史课上引入和利用博物馆资源是有效的,可行的,这能够有助于学生历史感性资料的积累;有助于对历史发线索的把握(博物馆基本是按照历史闸站顺序布展的);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博物馆的展品图示、实物多,能够刺激思维)。博物馆资源的引入利用很好的辅助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对教师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上海博物馆有一个教师研习会只要是现任教师,教龄2年以上,并且对博物馆文化感兴趣;关注和传播博物馆的科学文化理念,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利用博物馆,便可以入会。会员可享受优先参加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专题系列讲座;不定期地得到文物博物馆知识的有关资料;凭会员证可免费参观本馆的陈列与展览;因教学之需可优先使用本馆多媒体活动室等待遇,这很好的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四、博物馆资源引入与利用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需要选择校外课程资源。
2、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进度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数量要适当,课程资源要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
3、易用性和可行性原则:校外课程资源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
4、多种感官配合原则:使用校外课程资源时,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促进学生的理解。
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校外课程资源的宝贵程度因教育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差别很大。
6、辅导原则。每种校外资源利用,教师不能布置一个主题就放任学生随意操作、完成,必须加以指导,并且任课教师要有辅导相关校外资源的知识,做好备课。
7、持续开发原则。如上文提到,校外资源不同于学校教育,没有时限,可以满足终生学习,教师在使用校外资源时,应该给学生灌输终生学习的观念。
参考资料
1、《关于在博物馆上课的几点想法》 庄韵勤 《历史教学》1999年第五期
2、《走进历史博物馆上课初探》 朱淑仪 《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四期
3、《学习心理与教学》 卢家楣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