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语文”微型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
作者:竺安琪 发布人: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5日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两者紧密结合、相依相存。但在当下,语文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产生了排斥、厌烦等消极情绪,语文生活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被屡次忽略。
微型课程是一种集中针对某一主题设计实施的小规模的短时课程,是对长期课程的重要补充,其特点之一是体现生活化。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亦是体现了微型课程实施的目的之一。若能将微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生活化有机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应用研究,必定会满足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兴趣需求,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长期的课程学习中。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微型课程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秉承“一讲一得”的理念,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以接近学生心态与思想的方式启迪学生,让他们渐渐从熟悉的生活中体会到语文的美,重拾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长期的课程学习中。
“生活中的语文”微型课程设计可从“观察生活”、“再现生活”和“体验生活”三部分内容来落实课程的开展:
(1)自主学习,观察生活:
要求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学习的目光去发现生活的语文。教师以“生活中的语文”为主题,积极调动学生以探索性的目光去挖掘日常生活中与语言文字息息相关的素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新颖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为日后的语文写作积累素材。
另外,针对预备年级学生急需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一特点,教师可给出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点的概念,让他们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这能帮助学生以巧妙地方法记住原本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知识点。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这一环节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教师要根据微型课程设计的主题,借助多媒体设备,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身历其境的感觉,将文学作品中的时间、空间隔阂彻底打破。学生则可以通过课本剧排演、故事比赛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原本就富有真实生活性的文学作品。
(3)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如遇到小说、戏剧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参与课本剧的编排和演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悟作品中各色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古诗文教学方面,为了打破原有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可让学生分别以讲故事和名句接龙的方式来诠释古诗和文言文,在开展活动前帮助学生梳理古诗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就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教师只在学生存在大方向偏差时予以指正。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微型课程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 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初中语文微型课程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 调查问卷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对课堂教学案例和班级整体发展个案进行分析和反思,积累丰富详实的依据。
四、研究的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
(1) 提出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制定出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目标。
(2) 收集有关材料,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概论等理论,制定实施的措施。
(3) 定实验班、对照班。做好两个班级的前期测试工作,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前期指导培训。
2. 实施阶段:
(1)根据学生的实际听课情况,及时修改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
(2)对课堂教学案例和班级整体发展个案进行分析和反思,积累研究素材。
3. 总结阶段:
(1) 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后效测定。
(2) 总结实施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形成理性认识,完成研究报告。
五、完成研究课题的条件分析:
1.微型课程是长期课程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教案,秉承“一讲一得”的理念,以生动多样但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点。
2.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是优化语文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学习之中。另外,以“观察生活”、“再现生活”和“体验生活”三部分所组成的教案设计令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