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络

本站 

   
  首页>>科研培训>>课题研究

小班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实践

 作者:陈霱   发布人: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1日
 
摘要:
  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初中小班教学的逐步实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途径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1、创设教学情境;2、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3、让学生及时获得教学信息。文中以大量的教学实例阐述了信息技术给小班化语文教学带来的优势和挑战,同时,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利弊也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总之,倡导和探索小班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作者将继续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班化 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实践


一、引言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要学生孤立地理解一篇篇文章,而是以它们为例子,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练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培养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班级人数的限制,讲究的是教育的标准化和同步化,它有利于集体教育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但不利于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养成。近几年随着学生总人数的减少,班级人数基本上以30人为准,达到了小班教学的人数要求。班级规模缩小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班教学。
  相比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小班教学给与了每个学生更多展示自己个性和特点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而语文阅读教学又与学生的个人情感经历和体验紧密相连,阅读中既不能脱离原文的本真含义,又要锻炼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语言描述的情境之中,并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就成为小班化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结构时,也会有意识地优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保证了小班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时光列车驶入21世纪,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与扩充知识量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如何较好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均受关注程度提高,学生与教师交流反馈的机会增多,使得教师的教学必须更加精细,而信息技术融入小班教学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另一方面,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学生,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而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鉴别有用信息,也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信息技术如何合理地走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成为小班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小班语文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在小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小班教学人数少、教学组织灵活、学生人均教学时间增加、师生交流时间延长、生生交流机会增多等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尝试发挥信息技术在小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图像、解说、音乐、动画、语言文字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观其景、闻其声、触景生情,对课文中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属于演示型的教学模式。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所要陈述的内容能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更广阔,更自由;同时,它也把交互的控制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也使学生对于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更使得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为小班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就是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春》历来是各种教材的必选课目,这篇散文以诗般的笔调,描绘了花卉峥嵘,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教学《春》这一课前,我把网上查阅到的历代作家、诗人有关“春”的名句佳篇等相关资料放入“教学设置”中,并让学生利用回家时间上网查找有关“春”的季节特点和气候特征的资料以及有关  《春》的相关资料,如名家写的评论性文章等。
  在正式上《春》时,我把学生带到多功能演播厅,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辅助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上课的程序是这样的:
  首先,我在大屏幕上展示我从语文书上下载的有关春的插图,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插图上内容的相关句子;
  其次,引导学生回忆所读过的关于写春的诗文,启发学生能说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的名句;
  再次,设计精美的开场白导入新课,用电脑在投影屏幕上打出课题“春  朱自清”的字样;
  紧接着播放《春》的朗读磁带,同时电脑播放出悠扬缓慢的抒情音乐“春之圆舞曲”,造成配乐散文朗读的情景,吸引学生认真聆听课文朗读,用美来熏陶学生,陶冶学生的性情;
  然后,电脑展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闸北公园所拍摄的有关春天的景物,由身边所熟悉的景物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评说《春》的主题思想、景物描写、意境创设、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并将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评说、分析,尽量把握好课文的主旨;最后,让学生欣赏网上查找到的与课文《春》不同景象的春景图,让他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自己的散文《春》,从而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观察、分析和写作能力。
  通过《春》这篇课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和各个领域探究“春”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时代文人笔下的“春”,从而对熟知的“春”有了崭新的了解与认识。而教学时所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展示他们的所见所感,营造出良好的帮助理解课文的情境,所以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活动都微乎其微的现象。
2、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小班教学所营造的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往往可以更好地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这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的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教师比较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并将知识外化,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使课堂教学充分地面向了全体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人,教师也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我在教学文言文《狼》时,就着意培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狼》一文是《聊斋志异》一书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通过叙述屠户在晚归途中与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揭露了狼的贪婪、凶残、狡诈的本性,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文章介绍了屠户遇狼、避狼直至毙狼的经过,最后在篇末直接点明寓意,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观点。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观点,适时捕捉他们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认识到“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而以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
  在教学中,有个小组的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其实狼是聪明的,并且也从文中找到了不少的语句,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这时我并没有简单地把这些语句归结到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狼是狡猾的”这一点上,而是保留了他们的观点,并鼓励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答。这个小组的学生课后主动上网寻找有关信息来进一步证实他们的观点,通过查阅,他们了解到“狼的确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动物,就连一些有经验的老猎人也往往向狼学习”。于是他们结合本文中“狼”的表现,得出了“虽然狼是一种狡诈的动物,可是它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结论,并“落笔成文”。
  这种借助信息技术来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他们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教学信息
  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形的特点,也就是说具有广泛的多样性。这无疑增加了语言信息传递渠道,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无论是学生得到知识、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信息技术的多样性都能提高传递信息的容量和传递的密度。教师不仅能通过信息技术来讲解语文中的某些知识点,还能运用它来汇总资料,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了解相关的信息。这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已不止是传播信息的媒体和获取知识的工具,而是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而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工具化和网络化。
  我在进行拓展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学习时,就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容量大和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课堂上,在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及团结友爱的品质,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六个孩子中,你最喜欢谁?” 问题一出,同学们纷纷发言:“我喜欢杰利,因为他富有爱心和友情”、“我喜欢亨特,因为他由懦弱变得坚强。”突然,陈瑜站起来说:“我喜欢前面的四个孩子,因为他们健康、活泼、能干。像亨特那样病恹恹的,我不喜欢。”同学们哄堂大笑。“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难道我说错了吗?”陈瑜补充道。“但是他们不关心人,还嘲笑人。”同学们说。“那杰利不也有缺点吗?他干吗怂恿亨特去爬山呢?”教室里安静下来了,同学们都把期待的目光转向了我。我笑着看着他们,心想:虽然我有足够的理由反驳陈瑜的话,但我的即兴反驳肯定很理性,不直观,不能打动他们。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同学们下课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不可以只喜欢那四个孩子?”而我则利用这段时间上网查询收集了相关的一些资料。
  小班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新课标下的课堂更是如此。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疑惑,老师往往措手不及。是随便敷衍几句,让问题轻易过去;还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广泛的多样性来为学生拨开云雾,让他们清晰地看到太阳呢?我选择了后者。效果如何,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已有了充分的自信。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真正地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并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学生往往会焕发出其善思爱问的天性,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超乎教师的想象。

三、问题反思
  信息技术在小班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中也要注意矫枉过正的问题,避免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
1、简单的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其实,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兴趣。 
2、课件做得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结果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能力的接受和培养。 
3、重视人机对话,从而忽略了师生对话。
  有的教师的多媒体课往往是这种模式: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的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4、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
  在教学中,有时因为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了计算机,所以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上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唯师独尊”的一言堂,得不偿失。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黑板上适时地板书,既补充多媒体的不足之处,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符合多元化课堂的要求。 
5、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美、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反而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对于这种课文,教师完全可以运用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去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魅力。
  信息技术在小班语文阅读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滥用、多用、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而丢掉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方式和方法,应该尽量使两者能达到良好的互补互助的作用。
  综上所述,倡导和探索小班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在小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或采用单机教学,或采用多机教学,或多种教学手段同时使用,并注意对教材的挖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小班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也更能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切合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的交往能力、自主能力明显增强了,个性也得到和谐发展,这使教育有了变得更加“精致”的可能。

参考文献: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陈至立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新世纪语文教学与视角前瞻》姜广平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张虹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四个关键》 王临夏


 本站热点
 网上调查

新版市北初北校网站

很好很漂亮
马马虎虎很一般
很差很难看

 常用站点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静安教育  家校互动  教师教育
 管理平台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
学籍管理 图书馆 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