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初中第一步 |
作者:贾莉敏 发布人:教导处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5日
|
小中衔接课程的必要性:
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时间,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小学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了解情况,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是关注孩子一生的教育,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某个阶段。因此,我们如何通过中小学衔接的研究,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让学生把恐惧变成向往、把陌生变成热爱、把困惑变成探究、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让我们能够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为保证中小学教育的前瞻后照、学段贯通和多元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中衔接的前期探索:
和谐、稳定是和田中学一贯的作风,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又提出了“和润人心,合为天下”的宗旨。 “和”蕴含着对学校的每个人、每项工作、一草一木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是人心凝聚的象征,是“和同谐异”宽广胸怀的印证;“合”可以表现为化规的思想即“融合”,也可以理解成科学的态度即寻求“适合校情、人情、事情”的发展道路,还包含着“往来种作者”彼此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此“和合文化”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预备班学生更快的融入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中去,是我们进行小中衔接课程的根源。
抱着“了解小学,认识小学,研究小学”的思想,从学校管理,到队伍建设;从课堂状况到学生状况;从意识层面到现状剖析;从宏观认识到微观把握,尤其关注课堂质量的调控和把关……共同探讨有关衔接的问题,搞清楚衔接教育的薄弱点,了解对方教育教学的现状,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我们如何去适应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不适应阶段?我们中学能为中小衔接做些什么准备?哪些是我们必做的,能做的,也是做得到的?学生到了中学最不适应的是什么?我们进行了专项研讨、备课。我们觉得中学课堂高标准、大容量是孩子们最不适应的。我们发现有这样几关:“学习关”,包括学习习惯:作业的习惯、思维的习惯、听课的习惯、知识的关联。 “教师关”:适应各类教师,初中一般都应该让孩子去面对和经历,而小学是否什么都要包办完?还有“心理关”:在小学相处了五年的同学,突然一下到了六年级,全都是新的,不适应就失落,一失落就失望,一失望就失败。
在此研讨的基础上,我们以学校“和合”文化为中心,从四方面规划了这一衔接教育,即:心理方面、教学方面、行规方面、班会教育,让学生在新老师、新同学、新学校、新环境下更快的寻找到学生的合适点。
心理方面:我们设置了专题讲座,安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
行规方面:第一周,我们利用每天早上的训练营以及下午的班会对学生进行行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学生行为规范。
教学方面:我们重视中小学的差异,从小学内容着手,让学生愉快的过渡到初中生活。
班会方面:我们开展有内容的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如何走好初中第一步。
小中衔接的具体实施:
(一)心理上的衔接
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对于学生而言,其个性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小学生特别相信权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这已经成了习惯。到了初中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育往往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极易产生不安全因素,所以,针对这一过程,我们设置了专题讲座,安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
(二)学习环境上的衔接
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从一个非常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我们为了鼓励学生克服“怯生”的心理,提高交往的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消除陌生感,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特别召开新生欢迎会,还每班配备一个小辅导员。
(三)教材上的衔接
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我们为了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切忌做成“夹生饭”。每个备课组都认真学习小学教材,认真备课,低起点、低切入,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快的融入初中教学中来。
(四)管理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教师全天跟班管理,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地教。到了初中则不然,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学生一时很不适应。我们在开学的第一周就进行了集训,对学生的操行等进行了培训,让他们能逐步培养出自主、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学会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虽然操场上我们没有整齐的校服,但是我们有整齐的步伐。经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一定的班级集体意识。
(五)班会管理:
小中衔接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意识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我们打算利用班会课系统的培养学生,使他们能融入并保持这种状态。
中小衔接的反思:
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和实施,小中衔接在学生身上有了很大的效果,如在课堂上学生学习从自发状态到自觉状态,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养成课前有目的的预习,课后有针对性地复习的习惯;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转换了课堂学习方式,增加了课堂知识含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但是这还是一个初期研究过程,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我们会不断努力完善,使中小衔接这条路走的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