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精教 立德树人
作者:李小燕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


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着我结合新课标和工作实际谈谈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思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义务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2022年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建构直接以“三有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内容框架,从国家层面刻画了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的集体形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这些要求有机整合呢?首先要吃透课标,暑假里老师们开展了新课标的线上培训,对此次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标有了概览式的了解,开学后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们交流课标研读成果。语文组作了“《新课标》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设计”的交流。数学组教研组长仇亚尊老师对比了2011年版课标与新版课标的不同之处,阐释数学学科素养。英语组长朱乐颖老师则分析了基于素养培育,现阶段英语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的问题。理化组长刘晔老师强调了组内各门学科的共性,并特别提出要重视实验探究,以此为抓手落实核心素养。政史地组长张燕妮老师则用了一道题、一个案例向大家展示了新课标下需要如何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适切的情境,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通过学生活动达成教学目标。音体美劳组组长刘宁老师则首先从国家课程方案视角鸟瞰了此次新课改体现的大方向,并以信息科技学科为例提出对课标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
组长们的学习将成为教研组活动的引领,通过主题教研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课标,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
研读课标更要用于实践,其实在新课表出台前教导处和老师们已经做了很多实践探索促进学科素养有效达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比如我们的3w场馆学习以及项目化学习。老师们通过整合场馆资源,设计项目,调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壁垒,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汤燕青、陈斌、蒋小红、李佳颐老师与上海铁路博物馆、航宇科普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结合的项目迈开了我们学校项目学习的第一步,现在在师训部门的主持下更多年轻教师躬身进入项目学习的世界,改变思路,促进教学。除了项目化学习,每学期的学科活动也是落实素养,立德树人的途径,比如语文组的整本书阅读、诗词大会、理化组的科技制作、竞答比赛,艺术节、体育节、政史地组本学期的情系两岸,同心同梦——台湾主题学科活动等。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也始终站在课程变革的第一线,我把历史课开进国歌展示馆,以此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串联起抗战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我利用上海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徐光启纪念馆资源开展项目学习和拓展学习,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涵养家国情怀。我还参加教育部精品课遴选活动,《古代日本》一课在年初被评为教育部中小学精品课。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我们未曾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