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学习 | 思想政治 | 精神文明 | 主题教育 | 计划小结 | 组织建设 | 干部管理

首页>>分享时刻


融 合

作者:李小燕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9日

  记得上次党员分享会易主任谦逊地自称“下里巴人”,不懂“阳春白雪”,其实“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各有各的曲调,各有各的听众,在它滋生的土壤中它是最美的音符,这就是所谓的“适合”。而有一种艺术形式兼得“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那就是宗教艺术,因为宗教直击人的本心,无论王公贵族、贩夫走卒。但世上宗教流派众多,一种宗教要发扬光大也需要“营销策略”。
  众所周知,佛教诞生于距今三千多年的古印度,创始者是释迦牟尼,这不是他的名字,是尊号,他的本名是乔答摩•悉达多。在佛教创立伊始,在古印度是没有佛像崇拜的,多是以佛足、手印和法轮等与佛祖有关的事物作为祭拜对象。出现佛陀的雕刻形象应是公元二世纪前后,是犍陀罗地区的贵霜人最先按照他们的理念创造出了佛陀的形象。健陀罗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一带。此时的印度,已经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过程中慢慢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养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佛陀多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大衣的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很强,佛陀的左手总是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这是古希腊人像雕刻的姿势。佛的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水波状的头发仍是希腊式的,覆盖着肉鬈。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薄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这是所谓欧洲雅利安人面型。另一种古印度的佛像雕塑风格是马土腊风格(图片)。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自己的家乡最原本的模样,相信此时大家心里一定已经开始作了比较,这些形象和汉地佛像是有一定差异的。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形成三大流派——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今天主要讲的是汉传佛教。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因为人们对他不了解,以为和黄老神仙方术一样,仅通行在少数王公贵族之间。之后,由于战乱,人们生活悲苦,佛教纾解了人们的情绪,启迪了他们的思想。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我们刚才看到的印度佛像充满异域风格,公元二、三世纪的中国是东汉、三国、西晋时期,那时候传入中国的佛像带有浓厚的犍陀罗风范(图)。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雕像出现了所谓“秀骨清像”的风格,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上博的展品,大家可以注意他们的脸面,他们的表情比较严肃,眉眼没有犍陀罗的那种生动鲜活感,颧骨微微突出,看上去比较清癯,这就是南北朝前期士大夫们最喜欢的style。这里就显示了一个信息,大家觉得是什么呢?佛像造型由士大夫喜好而定,显示了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受到特定阶层的影响和推动,而士大夫阶层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喜好往往就成为了社会风气,所谓“魏晋风度”即是如此。魏晋时期,时局动荡,名士避世弃儒,立足道家“以无为本”的思想,“玄学”、“清谈”蔚然成风。而佛教“性空”的论调迎合了他们的理论,佛教于是深入士大夫阶层。“秀骨清像”的出现正是道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产物。所以这些佛像是因中国社会风貌的变化而改变了自己的容颜。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里程碑式的融合过程。
  我们再回到这组雕像。我先来说明一些佛教雕塑的基本法度,这样在之后的讲解和大家自己旅游参观时能够有所了解。佛教雕塑有单体出现也有组合,像这种被称为“一佛二菩萨”,在佛教中佛是最高果位,其次是菩萨和罗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菩萨的体量比佛要小。这组是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佛祖的手势都有其含义,叫做手印。这个叫做施无畏印,让众生安乐远离恐惧。这个叫与愿印,象征顺应众生所求。除此之外还有降魔印、禅定印、说法印等等。佛祖头上这圈圆的区域叫做“头光”,就像西方天使头上光圈一样,代表神性吧。这里的头光很漂亮,最里面是莲花,外面是缠枝唐草纹,这是古代工艺美术中常用的一种装饰图案。除了头光还有背光,这一整片就是背光,大家看一下它的形状像什么?小船的船头,代表普渡众生,再看背光顶端的图案,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拥有这种心形树叶的就是佛祖在其下冥思七七四十九天而悟道的菩提树。所以通过之前的介绍我们会发现,佛教艺术充满着象征性,这是宗教艺术共同的特点。再来看背光里的内容,这里有7个小佛,这叫做化佛,是佛祖的众多化生,他们是以奇数出现。我们再来看佛祖的衣服,他看上去很像我们之前看到的健陀罗、马士腊风格的衣服,但请大家仔细看,在袈裟内是一件典型中式衣衫,因为袖子挡着我们无法肯定的说是否是中国古人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很有可能会有腰带。
这张图就比较清晰。这是比刚才那组佛像更早的北魏时期的雕像,很明显他穿着的是南北朝士大夫的宽衣博带。再来看这个,这是件北魏的鎏金观音铜像,他的衣服也完全是士大夫打扮,甚至还带了几分道教羽化登仙的仙气。从这些服饰的改变我们也能看出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他在试图融入中国文化。
  说到观音,在我们中国人心里她是这样的……或者这样的……,而其实它是这样的……或者这样的……这又是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一个体现——观音的女性化。因为观音代表的是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而这种慈悲精神在中国的文化中属于阴性文化,所谓严父慈母,所以便具有了女性特质,观音女性向从南北朝开始,在佛教初入中国的时候还是保有男性特点的,比如说那两撇销魂的小胡子。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件观音像,头光里有莲花纹,最漂亮的是它的背光,有三层,最外层的火焰极具动感,整个背光也与头光呼应,是为莲花瓣的形状。菩萨脚踏覆莲。鎏金技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单纯的铜像很容易锈蚀,鎏金后更容易保存。
  到了南北朝末期,佛教雕像又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作品,它雕刻于北齐时期,对比之前的“秀骨清像”,这个作品给人的感觉宁静秀美了很多,这就是北齐时期佛教雕塑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汉白玉石雕刻的这件作品脸面开始圆润,略带笑意,双眼微张,做半眼禅定,两眉之间有白毫(佛祖身上最长的一根汗毛,右旋,做宝珠状),里面穿交领长袍,衲衣贴体,双腿半结跏趺坐,坐在仰合莲形态的须弥座上,神态慈悲庄严而神圣。头光背光……。这个佛像我们似乎隐约看到了隋唐的模样。
  这是件隋朝的青铜组像,专业上称“一铺七尊”,由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以及两个供养人和两头狮子构成,整个造型非常漂亮。主要看一下阿弥陀佛的头光背光和莲花座。透光是莲花造型比较小。背光是缠枝唐草纹,在如此复杂的花纹中其实还另有玄机,里面还有七个小化佛,最外面一圈的火焰纹极具动感,仿佛正在向上升腾,我们可以听到呼呼的火焰声。这也是个仰合莲形态的须弥座,但它更为漂亮,上下两朵莲花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中间束腰的地方还有一圈人脸(用意不详),最下面还有一个缠枝唐草底座。这些用一般的铸造法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工匠在这里用的是中国很早就出现的一种青铜铸造技艺——失蜡法。这些细致的部位都先用蜡来雕刻然后翻模,再将它放置在翻好的阴模中,灌入铜水,铜水熔化了蜡,占据了蜡原来的空间,凝固后就可看到细致的铜部件了。
  再看两个菩萨这个手拿宝花冠中有个瓷瓶的是大势至菩萨,手拿宝珠,冠中有个阿弥陀佛小化佛的是观音菩萨,他们身披缨络,端庄祥和。这种形式的作品现在知道村时只有三件,一件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一件在西安文管会,唯一展出的就是上博这件。我们再来看看这件唐朝的菩萨像,比起之前的作品大家有何感想?大气有力量,这是唐代的社会风气。菩萨面如满月,肢体圆润,唐朝有一句话叫做“菩萨似宫娥”,唐朝作品刻意追求形体的完美,体态的优雅,神情的端庄慈悲。我们再来看一下菩萨的坐姿,这个叫做胡跪,是西域人的一种跪姿,在这里展现了大唐包容的文化气度,也展现了佛教雕塑开始了世俗化的改变,她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深入百姓生活,从而深入他们的心灵。
到了宋朝,由于城市的兴起,佛教雕塑不再像以前那样开山凿石窟,大量庙宇被修建起来,佛像的体量和材质发生了变化,所展现的风格也出现了变化。这是太子像,不是宋朝的太子,而是释迦牟尼小时候,乍一看这俨然就是邻家小男孩,佛教的神圣性愈加为世俗性所取代,这是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个鎏金彩绘菩萨也非常地闲适,这种坐姿称为“游戏坐”,可见其轻松的状态,佛像大小也和正常人一样,更趋于凡人,但菩萨还是菩萨,他的神情依旧不落尘凡,宁静悠远而神圣。
这件作品来自山西晋祠,把它放到地上站在它边上,就好似一个温婉的妇人站在你身边。制作工艺……宋代佛像艺术的世俗化风格。
   宋朝之后中国的佛教雕塑开始走下坡路,流于形式,没有生命力和时代的精神,雕塑作品侧重于手艺的精细,瓷器雅玩这些小件精品不断。至此,佛教雕塑完成了他的中国化历程,佛教与儒家道家一起融入中国人的血液,这整个过程伴随着佛教的自我改变。一部佛教雕塑史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要发展必须顺应环境,结合环境,融入环境,如此才会事半功倍,最终让环境为你所用。

 

  ·  党的知识
党旗 党徽
党旗 党徽
党章 入党誓词
党章 入党誓词
 ·  《共产党宣言》
 ·  《中国共产党简史》
 ·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
 ·  中共中央历任主要负责人
 ·  历次党章的制定及修正简况
 
……更多党的知识
  ·  权威站点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上海市基层党建网
 ·  静安区党建网
 ·  上海市静安区政府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初级中学北校党支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North ShiBei Junior Middle School.
市北初北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