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学习 | 思想政治 | 精神文明 | 主题教育 | 计划小结 | 组织建设 | 干部管理

首页>>分享时刻


别样的旅程,精彩的收获

作者:朱乐颖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5日

  在2013年8月16日,我们闸北区19名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启程赴英国奇切斯特大学进行了为期8周的培训。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方法,还深入到当地学校进行参观和考察。我们除了每天忙碌而充实的学习之外,授课的教师还通过社会调查这一形式,让我们走出课堂,和当地居民接触交流,深刻感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还是对文化意识的感悟和自身精神财富的丰富,这次培训让我们大家眼界大开,获益匪浅,也促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下面我想用几个词语来拆分BRITAIN这个词,并通过这几个关键词来进一步总结我在英国的学习情况和点滴感想。 
  一、B — Blue sea, Beautiful country 蔚蓝的大海,美丽的国家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被海包围。我们就读的University of Chichester (Bognor Regis Campus)就位于英国的最南部。从校园出发,大约步行20分钟后就可以到达海边。英吉利海峡所赋予我心灵的触碰是巨大而深刻的,它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当望着海边的云卷云舒,看着海浪奔腾翻涌,听着浪花拍打礁石的时候,我想起了老子所谓的“上善若水”。我想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积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可以提供给学生无穷能量的“大海”。
这次培训,我们浸润在纯英语的氛围下。通过课堂上师生交流、与homestay的家庭交流、与当地居民交流等多种形式,我们耳朵听的,眼睛看的,口里说的,脑子里想的全是英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词汇量、语音语调、听力理解、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熟练程度等方面都让我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充实的语言体验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创设适合学生的真实语境,让 他们也能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语言学习的体验。
  英国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从小镇到伦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我们看到的除了牧草还是牧草,绵延数公里,牛、马、羊到处可见。我们在英国的那段时间,恰好天气还不错,湛蓝的天空让人始终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各家各户可爱的小花园里种满了美丽的玫瑰和可爱的鲜花,有的还铺着绿油油的草坪。英国旅游业最大的吸引力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它的文化古迹和闻名于世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伦敦、巴斯、爱丁堡、牛津、剑桥等城市文化名胜比比皆是。很多建筑不仅完好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格,更巧妙地融入现代建筑艺术,在加上成荫的绿树,茂盛的草地和美丽的鲜花点缀其中,每一处都留给人们美不胜收,如梦如幻的印象。
  二、R— Renewal & Reinforcement of teaching skills 更新提升教学技巧
  学校方面为我们开设了“Language Development”、“Aspect of Culture”、“Curren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Trainer Training” 等各门课程。各位老师通过他们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我感悟了很多教学理念,收获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1.丰富紧凑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彰显活力
教授Trainer Training这门课程的Julietta老师告诉我们: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 在培训课程中,各位老师几乎每节课都有各种活动和游戏,如:Back to board, Pelmanism, Running Dictation等游戏和各种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通过这样的游戏和活动,课堂气活跃,我们大家都乐于积极参与其中。
的确,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时我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根据每堂课教学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语言情境、文化背景等众多角度,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水平,设计出丰富紧凑的教学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并有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真实的语言文本材料使教学充满灵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二语言的输出量。课堂上,尤其是高年级,往往会出现沉闷的课堂氛围。在培训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包括任务型教学法在内的多种教学理论。其中CLIL(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这种把学习内容和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LIL教学法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实践体验,鼓励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获得结论,从而帮助孩子们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CLIL教学法要求教学的材料或话题能够反应真实生活,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能够把英语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孩子们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将孩子从孤立的、纯粹的学习语言方式中解脱出来,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
我们牛津英语就是基于生活情境的一种教材,里面有很多生活化的主题和活动项目。因此我考虑尝试如何使用CLIL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得到更多灵性的发展。
  3.基于学生学习风格的设计赋予课堂更多生命力 
  在受训期间,我通过Zarina老师接触到了关于学习风格理论的VARK模式。
在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类和研究中,新西兰著名学者尼尔•弗莱明于1987年提出了著名的VARK模型。该模型专门用来研究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它是分析学生信息处理倾向,从而了解其学习风格的一个工具。该模型要求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衡量学生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倾向,包括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读写型(Read/Write)和体验型(Kinesthetic)。
  Zarina老师通过问卷和游戏,使我们也意识到每位老师的学习风格是各有差异的,学生也是如此。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体验型、听觉型、视觉型的偏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多增加一些视频音频资料,来调动那些视觉和听觉型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体验型的学生则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交互性强的学习任务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情感的交流和融洽。也许有些学生喜欢“做小动作”。这其实并非他们故意顽皮,他们正是那些体验型的学习者。如果让他们坐的端端正正,一丝不动,其实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通过对VARK学习风格的进一步认识,我想一堂课是否高效,很大程度就在于是否满足了各种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需求,是否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绽放出自己的生命活力?
  三、I—Impressive Cultural Influence 深刻的文化体验
  在我们所用的牛津英语教材里有很多对英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介绍。很多老师在背景知识上虽然也有一定了解,但是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在实地了解了很多英国语言、社会和文化风俗后,有了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如在日常对话中,英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常用cheers来代替我们常用的Thank you. 人们也会用“lovely, brilliant, magnificent”等表示赞同或者感谢。
  学校方面组织我们去了伦敦和巴斯两个城市。在伦敦,我们参观了大英博物馆,也看到了举世闻名的Big Ben。我们乘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铁系统,也漫步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小巷。在白金汉宫门口,在拥挤的人潮中有幸我们看到了卫兵换岗仪式。让我很有感触的是就是如此庄严的皇家换岗仪式,他们用乐器演奏的居然是迈克尔杰克森的流行歌曲,在场的很多年轻人甚至随着音乐舞动起来。可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没有国界的。
如果说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伦敦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那么被誉为英国最漂亮典雅的城市之一的巴斯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它就是一个被田园风光包围着的古典优雅的小城,拥有最高贵的街道和曲线最优美的建筑。它的典雅来自乔治亚时期的房屋建筑风格;它的美丽来自于风光绮丽的乡村风光。著有《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等多篇世界名著的女作家简•奥斯汀,巴斯有着深厚的情缘。坐落在市中心盖尔街上有简•奥斯汀纪念馆,而如今的街道、建筑以及市容还和200年前的差不多,依然如她笔下描绘的那么美妙、优雅、有序。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读者根本无法体验到名著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的影响,彰显文化的魅力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我觉得我应该将一些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英国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美丽的英国田园风光和古老的建筑并非只是图片,他们就在这个地球上,等待着他们去亲自体验。
  乡愁总是在远方,想念也总在离开以后,因为我曾走过。如今回想当时,我仿佛还能听见泰晤士河上的汽笛,依然可以见到威斯敏斯特的尖顶,依然能吟诵美丽的黄水仙。
四、 T—Textbooks?NO. 课本?不。
  负责培训的教师并没有发整本教科书给我们,然后照本宣科。他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资料,全面系统地向我们传授了很多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老师们还生动为我们讲授了师生沟通、课堂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所谓“教无定法”,我觉得授课老师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教材”。
  活用教材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大学教师的授课,就是在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如此。英国并没有统一的全国统编教材,只有一个国家课程大纲。在课程大纲里也只是罗列了学生在各年段应该学习的课程和期望得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现在学生在KS2和KS4年段接受的全国统一测试和参加GCSE测试的结果;各所学校要接受教育机构的综合评价(OFSTED)。因此英国教师必须自己根据国家课程大纲来合理选择教材并进行教学。
   在校方的安排下,我们去了一所Bourne Community College参观并听课。它是一所类似我们一般完中的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从11岁到18岁。学生以周围居民的孩子为主,在OFSTED的评价中属于比较好的学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英国学校的课堂教学就是关注于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收获,注重对他们技能的培养。
   我听了一节数学课。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开平方根和开立方根。和传统的中国数学教学方式不同,老师并没有给与学生大量的数学练习题。他首先帮助学生复习了乘方和立方的概念,然后再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开根号。当时课堂上他甚至鼓励他们搭拆积木。我一开始吃了一惊,心想上课怎么变成了游戏?后来才明白他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中国我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方式是浪费时间,低效劳动。可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教师指导时间,他们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英国教育的理念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让他们通过探索、体验获得感悟,学到知识。
  五、 A— Artistic Decoration in Schools  学校内部艺术性的装饰
“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在Bourne Community College 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走进校园,所有的墙面,包括走廊、教室内外都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和与学科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每块墙上都有相关的主题,图文并茂,着实吸引眼球。学校的老师是固定教室的,而学生则是走班。在走廊里,张贴着很多不同的荣誉榜,里面每个学生姓名旁还有他们的照片。此外,展板上还有一些让我们深受启发的教育目标,如环境保护,对神奇的世界充满探索精神和敬畏感。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更注重对学生自我认同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不同学科教室的墙上,更是色彩斑斓,生动有趣。在地理教室里,我看到学生自己画的麦哲伦航线、世界地图等平面图;还有一些学生用粘土制作的地理模型。而在语言教室(他们要学的不仅有英语,还有西班牙语等外语和语法等内容),教室的墙上展示的是学生制作的各种主题的小报,收集的课外知识等;而数学教室则展示了很多学生制作的几何图形拼图,就连枯燥的数学解题过程通过学生们的创意阐释,也充满了乐趣。在感叹学生作品展示的同时,我好像看到每一位孩子天真的笑脸,仿佛体会到他们在校园里快乐的学习生活。这也正体现了学校对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的教育精神。 
  六、N—Nourish Children 养育孩子
  Nourish一词在英语中指的是“提供营养”。在中国很多教师非常尽心尽责,尽可能的把所有的知识的都灌输给学生。然而在英国人的教育观念里这绝不是一个好办法。他们并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办法把孩子的眼光和思想引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他们并没有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想办法提示孩子们如何正确思考问题和评价事件;他们不会通过考试来区分学生三六九等,而是竭力肯定每一个孩子的努力(即使是那些唐氏综合症的学生),去赞赏孩子思考的结论,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尝试。因此,当我在Bourne Community College随意和学生们聊天时,我很惊讶于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对自己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健谈而有思想。有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并不理想,未必能承担起他们上大学的费用。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反而会为自己设计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曾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中国家长本着越多越好的观念,逼着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学习,连双休日也不得闲。而英国的孩子们却“空闲”得多。英国学校的上学时间是早晨9点开始,下午3点半放学。一早,我看到很多男孩子骑车送报纸到各家院子里。放学后,孩子三五成群地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如戏剧表演,足球,乐团演奏等。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鼓舞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知识的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但孩子的能力培养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不应该看重学生做对几道题,而应该关注他是怎么学的,有什么收获;更重要的是,他以后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收获吗?
在英国等车的时候,在地铁上,在火车上我看到很多乘客会拿出一本书来阅读,即使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是真正的终生阅读者和学习者。我想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那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思考能力,有阅读的习惯,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是我在以后工作中应该孜孜以求的。 

  这次英国培训是我人生中一段永远值得铭记的旅行,它带给我的感悟和思考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闸北教育的明天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  党的知识
党旗 党徽
党旗 党徽
党章 入党誓词
党章 入党誓词
 ·  《共产党宣言》
 ·  《中国共产党简史》
 ·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
 ·  中共中央历任主要负责人
 ·  历次党章的制定及修正简况
 
……更多党的知识
  ·  权威站点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上海市基层党建网
 ·  静安区党建网
 ·  上海市静安区政府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初级中学北校党支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North ShiBei Junior Middle School.
市北初北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作